炎性反应是机体对外源性物质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在鸡病临床剖检上我们常会见到有三炎现象(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这是一种过度的炎性反应,让很多兽医束手无策。在养殖过程中,无重大疾病情况下,过度的炎性反应是导致鸡群死淘率高的主要原因,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损失。本文从炎性反应特征、发展过程、临床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控制过度炎性反应的最佳方法。
炎性反应是机体对抗致炎因子(如细菌、病毒、毒素、支原体、衣原体、外源性蛋白等)所产生的一种以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浸润为特征的反应。根据其发展快慢可将炎性反应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但二者都会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是炎性反应的激活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机体为对抗进入机体的致炎因子,启动免疫机制,调动炎性细胞去中和或吞噬致炎因子的一个过程。机体在启动这一机制时,在感染局部或者全身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在兽医临床上多数会注意到机体的发热症状。此阶段是最难发现阶段,不易做好防治工作。
第二阶段:
即浆液性渗出阶段。此过程中在感染部位会出现大量组织液从组织或毛细血管中渗出,炎性细胞会混合在组织液中,聚集于感染部位,对致炎因子进行包围,吞噬或中和。如家禽中有些鸡只在感染疾病后会出现心包积液、肺部积液或腹腔积液等现象。这个阶段是防治理想时期,在这个阶段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阶段:
即纤维素性渗出阶段。炎症进入这个阶段后明显会表现渗出液中含有纤维素性物质,渗出液开始变黄。这主要是因为致炎因子对毛细血管等损伤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渗出,在坏死组织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作用下开始变成纤维素,同时这种纤维素化病变,较难于病后重新被机体吸收,使病灶修复。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了,错过了最佳时期。
第四阶段:
即蛋白性渗出阶段。这时候往往开始出现各种组织和器官粘连现象,表现为临床剖检时出现的气囊、心脏、肝脏、腹腔中出现大量蛋白性物质。这个过程主要是纤维素在体内和病灶脱落物质混合后,转化为纤维素性蛋白的一个过程。会造成机体的器官和组织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导致机体不能正常运转,衰竭死亡。这个阶段在治疗就是亡羊补牢了。
以上是炎性反应的四个阶段。临床中,大肠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呼吸道的细菌感染、肠道的厌氧菌感染、病毒性疾病(AI、ND、IBD、IB等)感染等,都会造成严重的炎性反应,出现三炎。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上述过度的炎性反应,我们往往会给予患病鸡群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炎药物去控制过度的炎性反应。过去,我们多使用安乃近等吡唑酮类的药物控制发热,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控制过度的炎性反应。此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免疫抑制现象,延缓病情恢复,或者使健康鸡只发病。另外,滥用此类药物带来的药残和明显的毒副作用,促使国家强制停止了此类药物的销售和使用。基于上述两点,我们在临床使用中往往不再选用此类产品。
现在多数养殖场会选择使用柴胡口服液来控制鸡的炎性反应。其最主要优势在于:一是柴胡口服液解热抗炎药,不会造成免疫抑制现象,同时其中的柴胡皂苷还有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二是在炎性反应前期低剂量加入使用,能控制疾病转归期少出现三炎现象,降低死淘率,对恢复鸡的生命体征和生产性能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了解和控制炎性反应,合理用药,就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养殖场的损失,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