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猪场内的疾病也在发生变化,如今两种甚至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取代了病原的单独感染,使得猪场的疾病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并且更难净化。近年来,初生仔猪腹泻迅速在我国部分地区规模猪场中蔓延,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并因其高死亡率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大疾病之一。 初生仔猪腹泻的主要侵害对象是哺乳仔猪和断奶早期保育猪,处于此阶段的猪正处于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不健全、消化系统功能不完善,又处于断奶、混群应激和饲料更替时期,猪只极易发病。初生仔猪腹泻是一种由病毒、细菌、寄生虫、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一般为30-80%,死亡率为10-10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以腹泻、脱水、厌食、迅速消瘦为特征,其主要侵害的对象是哺乳仔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此阶段的猪条件体温能力差、缺乏先天免疫力、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功能不完整,或处于断奶、混群和词料更替时期,猪只易发病。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大致可分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三类。 病毒性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RV)、猪腺病毒(PAV)、猪呼肠孤病毒(REOV)等;细菌性病原包括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等;寄生虫性病原包括球虫(Coccidia)、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lis)等。 另外,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猪舍通风不良、温度变化过大、猪群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应激因素都可能成为仔猪腹泻暴发的诱因。 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 Diarrhea,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其基本特征为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各种年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 PED的防制: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疫苗免疫接种是目前预防PED的主要手段。本病由于发病日龄小、发病快、病死率高,无法依靠自身主动免疫,因此大多通过给母猪预防注射,依靠初乳中的特异性抗体来给仔猪提供保护。目前认为疫苗是可靠的,但并非所有母猪都可产生有效的乳汁免疫力。 在本病流行地区,可以病猪粪便或肠内容物对分挽前2周的怀孕母猪进行人工口服感染,以刺激其产生乳汁免疫力,以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 2、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stis, 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2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疫病中必须检疫的猪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 TGE可表现为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地方流行性。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在1-2月份。TGEV主要感染猪,病猪和隐形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及呼出气体污染环境、饮水、饲料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群。带毒的犬、猫和鸟类虽感染不发病,但可能作为媒介和带毒者传播此病。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5-18h,有的长达2-3d。仔猪发病突然,首先呕吐,继而频繁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白色,常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日龄越小,病症越重,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的仔猪在2-7日内死亡,病愈猪仔则发育不良。成年猪一般不死亡,通常仅有数日食欲不振,少数猪出现呕吐和水样腹泻。 眼观病理变化常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凝乳块,在其膈侧可能有小出血区。小肠常充满黄色液体,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菲薄、透明,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通过镜检发现,空肠绒毛显著变短,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肠上皮细胞变性后呈扁平或方形的未成熟细胞。 TGE的防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釆取综合防制。平常注意加强卫生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尤其注意不从疫区引种,以免病原传入。怀孕母猪可以在产前20-40d左右经口、鼻和乳腺进行疫苗预防接种,从而使出生后的哺乳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感染TGE后,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对症治疗。 3、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多种新生动物和幼龄动物腹渴的主要病原之一,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目前,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均有RV存在,并且由此引发的腹泻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流行病学:在养猪国家,RV的感染普遍存在,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患病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的传染源。A群RV是在腹宵猪中检测到的最主要的猪RV,常感染60日龄以下的仔猪,3-5周龄的仔猪群中流行普遍。病毒通常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出,持续期1-14d,平均7.4d。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呈地方流行性,是否可经呼吸系统传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病毒主要诱导细胞免疫,但免疫期不长,故痊愈动物可再次感染。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轮状病毒感染1-5日龄的无菌猪或未吃乳仔猪可导致严重腹泻。接种12-24h后,猪精神不振、厌食不安,偶尔呕吐。严重的在l-4h后排水样黄白色稀粪,并含不同程度的絮状物。腹泻可持续3-7d,在7-14d内逐渐恢复。腹泻仔猪脱水,在发病2-5d后可出现死亡,死亡率达50%-100%。随日龄的增大,死亡率有所降低。14日龄以上的猪很少出现死亡。猪自然感染RV通常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呈隐性经过。 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幼龄仔猪胃壁驰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变薄,内容物呈液状,有时小肠粘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出血。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肠线毛萎缩变短,顶端剥离或由肿胀的或损伤的接近麟片样的上皮细胞覆盖,隐窝细胞增生,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浸润。 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治疗猪RV感染的特效药。推荐采取一般的支持疗法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内分泌药物、吸附剂、液体电解质等。通过改善管理措施来减少易感猪病毒的负载,加强被动免疫,降低死亡率。加强卫生管理,不同批次猪群间的房舍彻底清洁、消毒,可以减少猪群的感染。 4、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是一个庞大的病毒科,拥有数百个病毒成员,分属于现有的九个既定属和两个拟定属,可广泛侵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有机体,并可导致机体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其中,根据宿主种类、抗原特性、血凝素和引起细胞融合能力,正呼肠孤病毒属(Othoreovirm)的成员,又可分为哺乳动物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ases, MRV)和禽呼肠孤病毒(Avianorthoreoviruses,ARV)。 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通常称为呼肠孤病毒(Reovims),主要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对动物具有广泛的致病性。2005年,曾智勇等从疑似“冬痢”的仔猪腹湾粪样中检出呼肠孤病毒,预示猪呼肠孤病毒可能与该类疾病有关。截至目前,已知的猪呼肠孤病毒共3种血清型,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对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研究表明,仔猪感染人呼肠孤1型病毒后,可出现体温的瞬间升高,同时粪样中可再次检测出病毒,且病毒仍具有传染性。 病毒基本特性: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的命名是取自呼吸道(respiratory)、肠道(enteric)和孤儿(orphan)这3个英文单词词头的组合,这类病毒既能感染呼吸道,又能感染胃肠道。该类病毒最初归入ECHO病毒(enteric_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人类肠道细胞致病性病毒),称为ECHO10。 5、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L, ETEC)是引起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湾(Neonatal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的病原菌,可以造成新生仔猪剧烈的水样腹泻和迅速的脱水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表现为腹泻,其程度与毒力因子、仔猪日龄和免疫状况有关,严重时临床表现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死亡,有时幼龄猪会在未出现腹泻时死亡。仔猪黄痢潜伏期短,出生后12h即可发病,仔猪激烈腹泻,排黄色装状稀粪,严重脱水,病程短、发病快。肠道膨胀,含大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散性出血点。 仔猪白痢又称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仔猪食欲下降,消瘦、被毛粗乱,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味腥臭,病程较长,康复后有可能成为僵猪。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本病呈急性经过时往往来不及救治,故控制本病重在预防。目前,针对ETEC引起的仔猪腹泻,主要防治措施有:①使用抗菌药物,但由于大肠杆菌的耐药株越来越广泛,使得疗效不佳;②釆用ETEC菌苗或工程苗免疫妊娠母猪,通过初乳将抗体传递给仔猪,可为仔猪提供有效的保护,但母源抗体所提供的被动免疫保护难以长期维持;③口服特异性外源抗体,可以直接对仔猪进行免疫保护,但是技术要求高、成本贵且产量低。 6、猪等孢球虫 猪等孢球虫病(Isospora Coccidiosis)是由寄生于猪肠上皮细胞内的等孢属(Isospora)球虫引起的仔猪消化道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具有严格的宿主和寄生部位特异性。猪等抱球虫是猪球虫中对仔猪致病力最强的原虫。 猪等孢球虫呈世界性分布。目前,一些美洲国家和欧洲国家以及亚洲国家等:已把猪等孢球虫作为引起7-14日龄仔猪腹渴的主要病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集约化饲养场,猪等孢球虫常导致仔猪腹泻,超过20%的仔猪腹泻是由猪等孢球虫引起的,这对养猪生产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母猪不是仔猪等孢球虫感染的主要来源。 防制:通过在仔猪饮水中添加抗球虫药,或将药物混于口服的铁制剂中,可能对治疗猪球虫病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头猪都能得到足够的给药剂量。目前仍未能确定一种有效的抗球虫药物,氨丙啉、呋喃唑酮和莫能菌素均不能有效防治新生仔猪球虫病。研究表明,用抗球虫药对断奶仔猪或育肥猪球虫的效果来预测其对仔猪球虫的抗虫效果是不可取的。 重视环境卫生是迄今减少由新生仔猪球虫病引起损失的最好方法。搞好产房的清洁,彻底将产房中的组织碎片清除,用浓度不低于50%的漂白粉或氨水复合物消毒数小时或熏蒸。应限制饲养人员进入产房,以防止通过鞋或衣物等带入卵囊;同时也应采取灭鼠措施,以防鼠类机械性传播卵囊。每次分娩后应对猪圈再次消毒,以减少新生仔猪感染球虫病的几率。 |
- 委托采购:025-66156563
- 商城入驻咨询:18952010540
- 投诉/行政部:025-66156563
- 图文传真:025-87167823
- 展会/商务合作:025-66156563
- Email:10847554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