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猪
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驯养史,济南南部山区舜耕一带的九重天豢龙岩遗址和今济阳徒河流域都是上古畜牧业养殖的重要传承地。16世纪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中专门设有“兽部豕科”,记载了黑猪各部件不同的药用价值,弥足珍贵。
与徒河黑猪共同生活在北纬36度地球文明线上的西班牙伊比利亚黑猪就是当今世界的十大美食之一。
但因生长期慢,体重偏低,一年生黑猪仅150斤,所以在上世纪末西方白猪大举进入中国后,几近灭绝。徒河黑猪是当代罕有的保护性种群。
白猪
公元18世纪,为增加产肉量和产仔率,英国约克郡成功培育的大白猪,是典型的“腌肉型”猪种,虽然肉质粗厚腥臊,只适合制作腌肉,但体型巨大,三四个月即可长到三四百斤,一窝产仔十头以上,存活率高,所以普及迅速。
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培育的双肌臀大白猪进入中国,成年公猪最大可长到1000斤,母猪700斤,三个月就可出栏,价格极低,所以未经风土驯化即迅速普及,几乎一统天下。
但这些猪种均产生于《本草纲目》成书近200年以后,且猪型和营养价值与纯种黑猪完全不同,所以在使用古方偏方时,若以白猪作为进补食材时,效果差距巨大者绝非医方有误。
杂交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提高猪的产肉率和存栏数量,我国开始引进前苏联大白猪,即英国约克郡猪在前苏联地区经过风土驯化的猪种,主要用于和中国传统黑猪杂交,总体数量相对较少,这也是今天众多杂交黑猪、花猪的鼻祖。杂交猪生长期4-8个月,出栏体重250斤以上,肉型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