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尾石斑鱼率先住进“公寓房”,用着空气能,畅游在纯净的海水里———昨天,面积达1.2万平方米、我省规模最大的零排放循环海水养殖场,在象山鱼得水水产公司投入使用。
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这个工厂化的养殖车间里没有常流水设施,而是安装了封闭的循环水系统,全程零排放,就像把大海“搬进了”车间里。
曾经,浙江渔场“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而现在,“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无踪影,乌贼快绝迹”。造成这一严峻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度捕捞;另一方面,近海工业废水、生活用水大量排放,持续、严重污染破坏了渔业资源生存环境。
据鱼得水水产公司总经理张志青介绍,循环水养鱼方法挺新鲜:养殖车间有118个循环海水养殖池,分成独立的10个系统,每个系统各配备一套水处理设备。
率先投入使用的24个池子,养了1万多尾石斑鱼。从池中流出的浑浊海水先用弧形筛过滤,滤掉鱼类粪便和残余饵料后,进入生物滤池,去除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后,紫外线消毒,杀死细菌和病毒,再通过蛋白分离器,最后利用空气能的热交换系统调节水温,重回养殖池,完成整个循环水处理过程。
“整个过程除去海水蒸发等损耗,节水率达95%,污染物排放几乎为零,避免了传统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海洋富营养化污染。”指导安装这套系统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研究员徐善良说,“循环水养殖使鱼池中的海水流动更快,鱼儿就像全天候在跑步机上运动,鱼肉品质更好。”
张志青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年底,宁海养殖大户徐正贵最先尝试了徐善良团队的陆基“鱼-贝-藻”复合生态循环养殖专利技术,用一池海水先养鱼,后养贝,再养藻,最后实现“回水重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000倍以上。“一年养下来,光算养鱼,循环水养殖的产量高达每立方米35~75公斤,比传统养殖每立方米水体3~5公斤,可增加10多倍。”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副所长吴洪喜评价:“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养殖业对外界自然环境的依赖,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是今后我国名贵鱼、虾、贝类养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