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设备网_养殖设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自力更生:养羊又喂牛 致富不用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07  浏览次数:442
核心提示:  在黔西县甘棠镇毕架村坝子组,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副景象:一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人骑着马挥着鞭子,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将一群牛羊
  在黔西县甘棠镇毕架村坝子组,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副景象:一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人骑着马挥着鞭子,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将一群牛羊赶到一个叫黄毛坝的地方,十年来日复一日,成了该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原来,他就是甘棠镇有名的养殖大户李兴和。尽管身体有残疾,但他靠着自己的双手,从一匹马和一头母牛起家,硬是把以前一穷二白的日子过成了现在殷实富裕的小康生活。

 
  “现在我家有羊60只,牛19头,鸡和鹅150余只,至少能卖20多万元……”提起养殖,李兴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李兴和今年52岁,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腿脚行动不便,因此,马就成了他放牧的“坐骑”,每天只要天气晴好,他都会骑上马将牛羊赶到草场,附近村民都开玩笑说他是“马”上致富。

 
  李兴和从小就喜欢同牛马打交道,因此早早就懂得了养殖方法。他感慨道,如果没有这些牲畜和家禽,对他家来说那就永无脱贫致富的希望,“刚搞养殖的那几年,房子只有两间,而且还是土坯房,人、畜共住,现在家里修了大房子,花了十多万,钱就是这几年卖牛卖羊所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兴和就花了800多元买了一匹马和一头母牛开始了他的养殖生涯。后来,这头牛喂了11年,产下了10头牛仔,除了4头留作喂养外,其余的有一次在他急用钱的时候卖了,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有了这次经历,李兴和便决心专注发展养殖,但苦于资金问题和草料来源,养殖规模都没有超过10头,这样一直持续到2006年。

 
  距李兴和家不足一公里有个黄毛坝,近些年被甘棠火电厂用作灰场,面积有500余亩,上面长满野草,非常适合放养牲口。李兴和看准了这个地方,便同妻子商量想在那里放牧。于是,2006年他又重新购买了3头母牛,通过几年时间的繁殖,发展到了20头以上,收入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养殖规模大了,李兴和便重视起了养殖的技术问题。为此,他经常翻书找报,查找畜牧养殖知识,“除了日常的喂养草料外,养殖最关键的就在于牲畜的疾病防疫工作。”李兴和总结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养殖经验下来,预防针该打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还有圈舍也要宽敞,保持通风干净。

 
  尝到了养牛的甜头后,李兴和又产生了养羊的想法,“2013年春天,村子里有个叫蒋启英的人要将12只山羊转手,我得知后,便花了3000元买了过来。”李兴和说,山羊的繁殖能力很强,不出几年便发展到了现在60只的规模,这又为他积累了一笔财富。

 
  如今,家中已经牛羊成群的李兴和还不满足,这几年他又搞起了鸡、鹅养殖,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在得知李兴和自力更生走上致富路的事迹后,黔西县残联和农牧局多次来到他家了解养殖的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动员、鼓励他设法扩大规模,争取成立个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搞养殖。“李兴和是我镇群众自主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他身残志坚,以实际行动为当地群众树立了榜样,像李兴和这样情况的人都能脱贫致富,那么其他健康的人没有理由不能脱贫。”甘棠镇党委书记鲍曙光如此评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