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专家组组长、滁州市政协原主席胡成功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通过科技扶贫与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科技扶贫与创业扶贫相结合,为贫困家庭送点子、送项目、送技术、送服务,为扶贫对象提供信息传递、智力支持、技术支撑等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产学研助力扶贫。滁州市南谯区盛产麻砾树,这种树不仅是很好的木炭资源,更是生产食用菌的上好材料。滁州老科协依托大柳镇食用菌合作社,借助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力量,成立了滁州市食用菌研究院,帮助南谯区从事食用菌的研究和推广。食用菌需要原料涵养,研究院工作人员利用农村多余的秸秆,研制出食用菌新品种大球盖菇,培植出来的食用菌个大味美、肉质鲜嫩、投资小产量高。胡成功以《一剂扶贫济困的良方》向滁州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市委领导高度重视,立即作出批示:这是个好项目,既能扶贫致富,又能解决秸秆问题,一举多得,值得推广。老科协会同研究院的专家专门为贫困村免费传授技术,培训人才。目前已在明光、来安、全椒等地的5个村选派22位村民,到滁州食用菌研究院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老科协还组织专家组深入到这5个村基地,巡回技术指导,使项目落地生根。为大面积推广食用菌种植,滁州食用菌研究院以创新驱动助力扶贫项目,上报省老科协和有关部门,争取上级的支持。目前,全市食用菌扶贫项目正在逐步推广。
引进项目扶贫。国际小母牛组织是一家着名的助贫和乡村发展非盈利机构,在成都注册的海惠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小母牛项目在中国的事务。专家组长胡成功主动带领相关人员,与成都方面对接,希望把小母牛助贫项目引到滁州。2013年12月,成都海惠小母牛服务中心安徽区域办决定将这一项目投放到凤阳和定远。 按照合作协议,每县第一轮资助300户贫困户,每户一次性可用款6000元,用于发展生产或发展养殖业。初始户用款一年后即转给下一个贫困户。目前经过三轮传递,两县受资助的贫困户已达1550户。资金问题的解决,贫困户们纷纷扩大种养殖规模,效益也因此大增,多数受资助户都已经脱贫致富。定远黄泥洼村民组受助户余昌如利用资助款,扩大饲养定远黑猪养殖规模,带领乡亲积极搞好订单农业,把西瓜和紫山芋卖到上海等地,每亩地多收3000多元。
企会协作扶贫。 滁州老科协一直坚持创新科技扶贫思路,选定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与老科协进行合作,先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然后让企业参与扶贫。首选安徽朗越、锐新两家光伏和新能源公司,成立联合专家组,确定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光伏产业作为扶贫项目,
并制定工作路线图,老科协负责协调相关工作。老科协专家组为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并为企业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为企业新三板上市做好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协助企业做好相关技术和市场服务方面的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公司整体实力增强了,按照原来约定,老科协专家组和企业制定了扶贫规划,先易后难开展扶贫项目的实施。 截止目前,锐新新能源公司投入近千万元,为明光市、来安县、天长市等地的扶贫村新建18个太阳能发电站,预计每个扶贫村太阳能电站每年纯收入可达8至10万元,为贫困村带来可靠而稳定的收入。